t2229p165

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

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首都汉城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感慨万分。他曾担任清朝海军的最高统制(总司令),后来成为民国海军总长,再次晋升为国务总理。   这一生,他见证了太多屈辱与沉浮,也终于在晚年等来了一个真正有底气的中国。   那天清晨,阳光斜斜地照进福州老宅的窗棂,萨镇冰正坐在藤椅上看报。孙子急匆匆跑进来,手里挥着刚到的《人民日报》,声音都有些发抖:“爷爷,志愿军打进汉城了!”   老人猛地抬起头,眼神从浑浊转为清亮,手微微颤抖着接过报纸,一字一句地读着战报。   当他看到“联合国军被迫南撤,中朝部队占领汉城”这几个字时,眼眶一下子红了,两行热泪无声地滑落。   他不是没打过仗的人,五十多年前,甲午海战的炮火还在耳边轰鸣。   那时他守在日岛,大雪漫天,炮台冻得像铁块,士兵的手一碰金属就撕下一层皮。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轮番进攻,最后却等来撤退的命令。   那场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国家割地赔款,他带着残部黯然离舰,回到福州时,连安身之处都没有,只能靠教私塾养活孩子。   妻子病逝,父母相继离世,那段日子,他不止一次问自己: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后来清廷倒了,民国立了,他又穿上海军上将的制服,站上指挥台。可那些年,军阀混战,海军成了派系争权的工具。   他看不惯那些只为私利打仗的人,宁愿辞官回乡。他不是不想救国,而是痛心于国人自己打自己。他宁可修桥铺路,给灾民送粥,也不愿把炮口对准同胞。   抗战爆发后,他拖着年迈的身体走遍西南,到处演讲,呼吁团结抗日。他甚至想亲自去延安,看看那支传说中不一样的队伍。可走到半路就被拦下,送去了重庆。   他没抱怨,只是默默记住了那个名字——共产党。他觉得,只有这样的人,才真正把国家放在心里。   如今,这支军队跨过鸭绿江,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联盟,不仅没被打退,反而一路推进,连汉城都拿下来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一百年来,中国在列强面前总是低头,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从甲午到庚子,哪一次不是割地赔款、忍气吞声?   可现在,我们的兵打到了别人的首都,而且是打败了美国带头的十几国联军。   他提笔写下那首诗:“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这不是简单的抒情,是一个老兵用一生换来的信念。当年他在英国留学时,站在泰晤士河畔看英国舰队进出港口,心里就憋着一股劲: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有这样的海军?   可等来的却是马尾海战的惨败,是甲午的沉船,是民国时期一艘艘被拆解的旧舰。   他曾在清末主持重建海军,买船、练兵、设学堂,以为能撑起一片天。可朝廷腐败,国力衰弱,再怎么努力也挡不住时代的崩塌。   如今,他看到的不只是战场上的胜利,更是一个不再任人宰割的国家正在站起来。   志愿军穿的是粗布棉衣,吃的是炒面雪块,武器落后,却硬是把机械化部队打了回去。这背后,是组织力,是意志,是一个真正为人民而战的政权。   他活到了四个朝代,见过龙旗、五色旗、青天白日旗,最后看见了五星红旗。开国大典那天,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下,抬头望着那面冉冉升起的红旗,心里想:这一生,值了。   他曾是前清的高官,本可以去台湾,享受余年。但他选择了留下。因为他知道,这个新政权不一样。他们不争地盘,不搞特权,而是修路、建厂、分田地,让普通人有饭吃、有书念。   他晚年常对人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当过总司令,而是亲眼看见中国真的站起来了。”   1952年春天,他在福州安详离世。   临终前,他让人把海军制服找出来,整整齐齐叠好放在床边。他说:“我穿这身衣服,走过最黑的夜,也等到了天亮。”